花剑:你就是灵魂深处的那片云
2018-12-06   

【摘要】  在我看来,一些诗人的透明诗句,与其说有些率真和简洁,倒不如说是他们力求摆脱浮躁的有形世界的羁绊,而对无形世界的一种渴望和透视。这是我第一次读澳门大学冯倾城博士诗歌的初步感受。读冯倾城博士的诗,我感到,这位温情女子的表达是如此动人和富有声音感知和想象,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海德格尔的诗性言说:“将天空之景观与声响和不同于神的东西之黑暗与沉 . . .

灵魂深处的那片云
---解读澳门大学冯倾城博士的两首诗
文/花剑(李磊)
 

  心灵沉浸在一个十分熟悉的彼岸世界,由于摆脱了物质世界的束缚,人的感知和自由都扩大了,而彼岸世界的秘密也就栩栩如生地展示在眼前,因此,那些无形的与有形的语言和情感就变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,有时是漫天星星和山茶花,有时是三月的雾和梦中的云,有时又是蓝天的荒漠或者是火鸟的踪影。这个时候,什么是诗,什么是自然,什么是“心里流出来的蜜”就不那么重要了。在我看来,一些诗人的透明诗句,与其说有些率真和简洁,倒不如说是他们力求摆脱浮躁的有形世界的羁绊,而对无形世界的一种渴望和透视。这是我第一次读澳门大学冯倾城博士诗歌的初步感受。

  我不认识冯倾城博士,但根据诗歌的抒情方式,我猜测也许是一位女性学者和诗人。从她的简介中可以看出,她是北京大学的硕士,清华大学的博士,澳门大学的博士后,一个让人仰慕的才女和学霸。她出版过多部诗集,散文集还有葡语诗集,并多次获奖。由于澳门大学的龚刚教授力推她的诗作,我就比较仔细地研读了她的作品。我想如果不是上乘之作,龚刚教授是不会那样不遗余力地推荐她的诗歌。当我慢慢研读她的诗歌后,仿佛被一种神性的东西所吸引,这里似乎有些忧郁,但我看到的是她从世俗和物化的生活中站起身来,在表象和本质、遮蔽和敞开、物性和诗性的维度上,迎接本真和美丽的出场,并通过语言,使她的诗歌成为既是倾诉自己又仿佛在勾画世间的精神之物。我认为,冯倾城博士写的仿佛不是透明的句子,而是她的灵魂在大地上的投影。
 


  属于三月的雾早来了
  像春天的泪腺
  溶化了
  M城冬天的记忆

  车流随着西湾大桥的波浪起伏
  白色的M字门
  在雾中徘徊
  隐藏了通向天穹的路
  东望洋山的晨曦
  曾温煦如您慈爱的目光
  如果这是阳光明媚的春日
  我会从与白云接壤的圣门中窥探
  在蓝天的荒漠中寻觅
  您火鸟般的踪影

  雾
  是我溶化了的思念
  我不知道您躲在云的哪一层
  雾中的主教山
  是您童话故事中叙述的城堡
  堤边的榕雀
  会否衔来您柔和的嗓音

  您在我的梦中徘徊
  好像雾徘徊在
  镜海的东岸和西岸
  所有的景观
  都在雾中
  退场
  还原一个
  诗意的年代

  我在梦中搁浅
  寻找您雾中的微笑
  冬天的雾中
  旅游塔上的皓日
  像童年您采给我的山茶花
  凝着我洁白的思念


  这首《我不知您躲在云的哪一层》是冯博士怀念她祖母的动人篇章。与其说这些充满深情的文字是冯倾城发自内心的思念表述,到不如说这是在生与死迷蒙的雾中,她对逝去的亲人和平凡的世界发出的一种呼唤。她借助怀念祖母的文字,简洁而深沉地表达了自然与人在天地间交感的和谐。思念祖母,她看到的“三月的雾”就会涌出“春天的泪腺”,她仿佛看到了祖母就在云层之上,依旧关注和保佑着她的后辈。这种动人的表达不仅是“冬天的记忆”,而是冯倾城博士永远的“洁白的思念”。这些令人落泪的诗句,也同样让我们感受到思念的力量,使我们这些在茫茫尘世中苟活的人们,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深情对身心的召唤和洗礼。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大自然“三月的雾”、“明媚的春日”和“天穹”,也感受到了“梦”、“微笑”和“徘徊”。她怀念祖母,她徘徊犹豫,也许在每一片云层中,她都能感受到祖母“慈爱的目光”。于是她祈求“天穹”和“圣门”,凝望“洋山的晨曦”和“雾中的主教山”,她似乎听到了祖母远去的足音,在一片宁静之中,思念升华成一种大自然的声音,在心中永恒回响。在这里,冯博士不仅仅在思念和回忆,而她自己同样在聆听大自然宁静的呼吸,同时把这呼吸的节奏传导给我们的心里。宁静是什么,它绝不是无声,因为有“白色的M字门/在雾中徘徊/隐藏了通向天穹的路/东望洋山的晨曦/曾温熙如您慈爱的目光”。在“童年你采给我的山茶花/凝着我洁白的思念”的无声状态中,人们却有“所有的景观/都在雾中/退场/还原一个/诗意的年代”。因此,在这位倾城博士的笔下,她似乎不太愿意去破坏自然现象的原始美感,而情感和诗性却进入了心灵,得以敞亮。

  乐黛云先生认为“天人合一”不仅是中国的哲学思想,同时也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思维模式。她主张诗歌本身就是模仿自然的艺术,因为通过模仿大自然可以给人带来愉悦,从而也给人们心灵带来美感。我相信冯博士也许没有专门去思考诗歌美学问题和“天人合一”,但这位倾城的美丽女子,她的骨子里就有与大自然的交感,她只是用人类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,就像清晨的晨曦和雾中的波浪,普通得令人不相信这就是诗句。当然,诗歌不是一种随便的表述,而是一种特别的表述,它通过人的情感,外部世界的风光的交融,从而形成一种理性,达到真正的“天人合一”。因此,我认为:当代诗歌的走向不仅是从外在描摹走向内心自省,从外在矛盾走向内心冲突,但更重要的是,如果一个诗人忽视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丰富材料,而一味追求“反抒情”、“反崇高”和“晦涩”的意蕴,把诗歌弄得只有自己能够读懂的小圈子文学,并且肆意雕琢还洋洋自得,那么他的诗歌就可能脱离大众读者,而成为某些个人孤芳自赏的塑料花朵。

  我们再看冯博士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回忆的。在诗中我看到了冯倾城对祖母情深的纯正表达,她“溶化了的思念/不知道您躲在云的哪一层”,她在寻找祖母,期望与她相遇,也许冯教授的童年总是能感受祖母温情的手在抚摸她的笑脸,感受到祖母慈爱的目光在追寻她每一次成功,她听到了“童话故事中叙述的城堡/堤边的榕雀/您柔和的嗓音”,对祖母的慈爱的回忆使她“在梦中搁浅/寻找您雾中的微笑/冬天的雾中/旅游塔上的皓日”。这些句子表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天真,小女子的善良,甚至还有几分羞怯。然而,面对雾和云还有远逝的亲人,她没有沉浸在回忆的梦中,而是在必然的命运中坚信,“我会从与白云接壤的圣门中窥探/在蓝天的荒漠中寻觅/您火鸟般的踪影”。“雾”象征着一种生活状态,也有一种依恋,但最终她走出了“迷雾”,寻找到了自我解脱的晴天。因此,我认为,冯倾城在这首“云”中,情感的表达不像其诗歌那样较为含蓄,而是充满了对亲人缅怀的一种激情,有往日的回忆,有幡然的醒悟,更有渴望自由与觉醒的自白。这首诗不仅在怀念祖母,我认为更是通过对祖母的回忆,表达了冯倾城博士对人生的向往和对大自然人性的追求。也许有人说,冯倾城所表达的不过是怀念亲人的一种情绪,但我认为,从她那些充满感性的文字里,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母性的关怀和胸怀。当人在日常沉沦中失落的本真重新显现时,我们看到的是诗意栖息的个人情怀和精神家园。


相关热词搜索:新性灵主义 七剑诗选 李磊 花剑

上一篇:七剑同题诗之《初冬》(附诗评)
下一篇:一跃而起,轻轻落下

---“新性灵诗学三部曲”之第三部。
---音乐诗意形之“性灵”美感。
---追问、解读人类生存与大地秘密。
---融理性于诗歌感性之中,置理想于诗歌性灵之中。
---《我听到了时间的雨声》获取渠道:
>>>出版社微店
>>>当当网

---各随己性、以瞬间感悟照亮生命,彰显个性之灵,直击诗的灵魂。
---万俊人:花柔问断霜灵论,一部广陵散。
---陈晓明:以诗为剑,刺透了空洞而平庸的日常表象,直抵生活的最深处。
---黎湘萍:以诗的天籁唤醒喑哑麻痹的感性。清气奇绝,启人天眼。
---曹宇翔:天地辽阔,都市喧嚣退去,顿觉这卷诗章之上升起一轮性灵之月。
---《新性灵主义诗选》是七剑诗社的第二部诗歌合集。
---《新性灵主义诗选》获取渠道:
>>>当当网
>>>京东

---《七剑诗选》是网络化、全球化的新型诗集,是当代社会的全景画卷!
---七位诗人合称七剑,因诗结缘,推崇《七剑下天山》一般明快的书写。
---谢冕、芒克题名,清华人文学院院长及北大中文系主任推荐,杨克撰序!
---《七剑诗选》获取渠道:
>>>当当网
>>>暨大微店